硬壳蛤产业化育苗、养殖与加工技术成果通过评审

时间:2015-07-13来源: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

7月13日,从省水产学会获悉,7月上旬,省水产学会在莆田组织专家对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、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福建农林大学完成的“硬壳蛤产业化育苗、养殖与加工技术”成果进行了评审。评审专家一致认为,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通过评审。

这让不少"无海鲜不欢"的市民犯了愁,买还是不买,是个问题。但其实目前市场上的海鲜品种并非都那么贵,市民们依然有不少物美价廉的选择。

据悉,自199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院士等人从美国首次引入我国以来,养殖结果表明,硬壳蛤适合我国大部分的滩涂和虾池养殖,在砂质、泥砂质和泥质底质中均能存活和生长,对温度和盐度具有很强的耐受力。

2003年,福建省引进硬壳蛤试验养殖,在国家“863”计划课题、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和莆田市项目等资助下,项目组系统研究了硬壳蛤生理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,解决了硬壳蛤亲贝性腺促熟、幼虫孵化、幼虫培育、采苗、苗种中间培育、养殖和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,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、养殖和加工技术体系,实现了硬壳蛤苗种繁育、养殖和加工的产业化。在采苗阶段,自主研发了分层立体采苗器,研究建立了无砂高效采苗技术和工艺。2003年培育硬壳蛤苗种2.15亿粒,平均出苗量为269万粒/m3水体,2004年培育硬壳蛤苗种8.51亿粒,平均出苗量为354万粒/m3水体。福建省莆田、漳州和福州等地区2010-2015年累计培育壳长2-4mm苗种300余亿粒。在福建省和江苏省推广养殖面积5万余亩,成功开发出蛤酱、蛤露和蛤晶等“蛤老大”品牌硬壳蛤系列加工产品,每年实现产值约2.5亿元人民币,在我国沿海形成了新的贝类养殖和加工产业。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,发表论文8篇(SCI/EI论文3篇),获得奖励2项。

硬壳蛤的推广养殖,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增添了新的养殖对象,进一步加速了我国滩涂的开发和虾池的综合利用,为沿海企业和渔民增加了新的创收途径。

返回